訓練(Training)和運動(Exercise)、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在概念與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三種「動」。我們今天要講的是「訓練」。一般提到訓練,我們可能會聯想到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類型等必備的科學化訓驗要素,但在這些要素之上還有一層維次,這層維次不是玄學,而是組成一個完整訓練本身的邏輯結構。 成功的教練在指導學員或運動員訓練的基本架構共有五層,而且是有邏輯先後順序的組成,這五層結構分別是「目的」、「方法論」、「方法」、「動作」、「工具」。先有訓練的確切目的與明確的目標,然後進入「方法論」的思維。有了方法論的結論,才會知道該用些什麼科學或經驗上有效的訓練「方法」,確認方法後才知道要設計什麼「動作」去組合訓練,知道要做什麼動作,最後才會去考量適合用那些「工具」去完成。
模糊目標,四處轉換到處飄! 沒有目標,痴心妄想到不了! 錯誤目標,最終得到不想要!
確認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一艘沒有航行目標的船,無論駛往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可能永遠也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沒有目標,或者說,沒有要尋找與確認目標的意識,是阻止我們從普通走向卓越的根本原因。又或者,大多數人不是將自己原有的目標捨棄,就是淪為缺乏行動的空想。 目標或目的的確認是運動訓練的第一個結構,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好目標,否則後續的努力可能只是湊熱鬧、跟流行、瞎忙空耗一場而已。站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現有的能力與定位,調正心態,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且最好對這個目標擁有一個熱切和強烈的渴望。 一個好的目標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個是目標可行性,依據自身的條件及現有資源把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困難條列出來,再修正調整具體的目標,或者將目標分為遠程、中程與近程的階段性目標,避免一開始就定一個天馬行空的「遠大」目標。第二是目標具體化,也就是可量化或質化的目標,例如力量、速度成績或其它運動表現能力等等,盡量用量化數字或質化分數說明,而不是僅靠自我感覺。確認明確的目的後,就可以安心踏實的開始建立下一個結構。
在如何訓練(how)之前要先知道做什麼(what),還有明白為什麼(why)要這麼做。
「方法論」是偏向哲學上的思維,思考的是為達訓練目的該用什麼方法?以及為何要用這些訓練法?方法論的用意是對目前可行的訓練法加以比較探討、批判或整合,尋找後續在選擇或執行眾多運動訓練法的準確性和有效適用性,讓我們可以較正確地選擇以及使用各種訓練方法。 方法論可以有很多類型的考量方向與深度,包含了身體與心理層面的整體影響,可以是自由的觀點與主張,但應善用基本假設、邏輯與原則。幾乎世界上每一位頂尖教練的方法論思維或方向、深度都不會相同,他們會依據應用運動科學的進展與自身無可替代的教學與訓練經驗,最終形成一套有效率的訓練哲學。 好的方法論,是對運動訓練本質上的洞察,也是對整個運動訓練體系、架構或模塊的有效綜合分析。在使用訓練法之前,就預先檢討諸多訓練法可能對於訓練主體的優劣影響,失去了方法論這一層的考量,影響最大的就是可能教練與學員的努力都將大打折扣。
運動訓練裡有琳瑯滿目且有效的訓練法或原理、技術或手段,無論他們是建基於科學或經驗的、古老的或先進的。
如果說方法論是哲學上的思考,那麼「方法」就是偏向科學上的考量與應用。簡單的說,訓練方法就是指在運動訓練中為了提高競技運動水平、增強身體機能、完成訓練任務所採取的途徑和辦法。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個科學意義上的訓練方法或理論即使被印證了一千次、一萬次都能成功,也不能證明它就是絕對正確的。反之,即使現今的科學研究已證實是無效或錯誤的訓練方法或理論,也不能代表幾十年後不能再被科學研究證實是相對有效的方法。絕對的權威、真理和絕對正確的方法與理論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就是科學嚴謹的限制與特性,不要再把科學變成宗教了。 回到主題,我們常聽到「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尤其是訓練想要成功,一定是有許多方法的(而不是藉口或理由)。訓練方法應用的就是琳瑯滿目的運動訓練法,例如週期訓練法、預先伸展式訓練法、高原訓練法、增強式訓練法等等已經實證與有效的訓練法組合或訓練模型。 訓練中沒有訓練法,不僅非常容易浪費時間做白工,更很難隨意做著練著就達到目標。什麼樣的專項運動或訓練目的就都有什麼樣的訓練法,教練就算沒有方法論的思維也一定會有訓練法,就算是土法也有一定的訓練法意義,不可能什麼方法都沒有。
良好訓練法的選擇與組合不但決定了訓練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類型等因素,更可以依據實際現況調整強度與訓練量,最大化身體運動表現、提升恢復能力、降低受傷的風險。運動訓練法更是所有優秀運動教練會窮畢生之力鑽研與實踐的重要專業技能,這可能是專業運動或健身教練與專攻人體動作與復健的物理治療師在專業技術層面上最大的差異。
動作資料庫的儲備量像戰爭中的兵力決定了可以執行什麼規模與任務跨度。
「動作」就是在確定訓練法後,設計課程內容的產物,也就是實際執行的訓練內容,沒有經過層層考量設計的動作是低效益或相對不安全的。人體的運動結構與組織本來就是被設計出能夠用來執行許多動作的功能,而且每個人先天的運動能力與結構比例、高矮胖瘦並不相同;若以同樣的訓練目的來說,同樣一個動作適合甲員用來訓練,但可能並不適合乙員或丙員,可能對丁員來說變成反效果,這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所以需要教練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安排個別不同的訓練動作與組合。 除了進退階難易度的變化之外,動作依據它們各自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例如上肢推、上肢拉、開放鏈(open kinetic chain,OKC)閉鎖鏈( closed kinetic chain ,CKC )、失狀額狀水平面、單關節雙關節多關節、直線動作、弧形動作與螺旋動作等等分類,動作設計與動作技術的重要性很高,動作選擇與執行順序的效率主要取決於教練的智慧與教學功力。 如果訓練者一直持續以垂直方向的推舉,就可以切換成更多水平方向的動作,或者改變動作間的執行順序,又或者可以增加或減少動作的數量,這些都必須先有足夠的訓練動作技能,這些技能我們稱為動作庫,庫儲量不要求非常多,但至少需要具備足夠的數量才足以因應實際的訓練,尤其是當訓練出現倦怠期或平台期時,把平常不常利用的動作運用於訓練,就更容易構築有效率的訓練模式。
訓練工具庫的儲備量像戰爭中的各種武器,依據作戰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可以利用何種工具有效執行任務。
「工具」是教練最後一層考量的,也是確定動作之後選擇要使用什麼工具去執行動作,教練會教的與學員學會的工具越多,那麼可執行的工具選項就更多元也更多變化,例如同一個動作可以由懸吊(TRX、CROSSCORE、吊環等)或滑盤、瑜珈球、壺鈴、啞鈴、槓鈴或機器等工具或徒手執行,在效益差別不大的前提下,就不須拘泥於學員所不擅長或不喜歡的工具上面,可以大大減少浪費時間與訓練中枯燥的程度,在某些動作執行上也更安全有效益。 大多數教練會犧牲自己假日及休息的時間參加訓練工具的研習或培訓,持續不斷學習自己不熟悉的工具或精進自己擅長專精的訓練工具技術,把空閒時間拿來充實專業、與同業技術交流。但如果因為「工具」本身才反向決定動作與訓練法,不是不可行,只是真的有點「將就」了,這種「將就」還有很多類型,「將就」於簽約工具品牌限制、「將就」於場地設備限制、「將就」於教練所學不足、「將就」於教練個人喜好,這麼「將就」到底好不好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每一種訓練工具都會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相對也有不利於某些動作執行的問題,例如懸吊系統的訓練無論是固定式還是滑動式,無論是無彈性還是有彈性,它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多數動作的固定錨點都在上方,從運動力學的角度來說要達到負重訓練會比較麻煩,這時候如果可以有固定錨點與懸吊剛好完全相反的槓鈴地雷管配合訓練,就可以很快速的補足懸吊系統的限制,兩者的錨點方向相反,但動作的特性都是圓弧形的運動模式。
以上就是健身與運動訓練的五層邏輯結構,它們不僅是哲學的,也是科學的,是運動訓練在人類精神文明中的瑰寶。優秀的訓練法與清楚的邏輯結構帶給你的應該是越來越強壯的身體與越來越完善的運動能力,讓你能更從容愉快的享受精彩生活,而不會是越來越越受限的身體,更不會是越來越脆弱的心智。無論如何都不要紙上談兵,要記住我們要做的是訓練而不是實驗,科學實驗是科學家的工作,我們要做的,是應用科學的實踐,而且是善於思考且具有邏輯性的實踐。
立即分享至Facebook